白国古都的盛夏,荷风徐来,云翳斑驳。7月3日下午两点半,“跨越山海 读懂中国”实践团的首站在弥渡县博物馆正式启幕。
自踏上博物馆外的石阶起,一股古朴雅致的历史感就扑面而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拉开序幕。讲解员谭菊花老师作为资深的弥渡文化学者,以其渊博的学识,依次从铁柱千秋、毗雄风华、哀牢墨雨、小河淌水、美丽弥渡五个主题单元对弥渡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发展成果进行细致地讲解。博物馆内藏品丰富,从溯源白子国到迈向新生活,跨越了千百年。其中,馆藏“南诏铁柱”以精美的雕饰和恢弘气势吸引了实践团成员的注意,立于柱前,仿佛看到彝族先人虔诚的身影。
县文旅局的随行老师在为留学生们介绍《小河淌水》时,即兴唱起了这首动听的东方小夜曲,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弥渡文化追寻之旅的第二站,穿过青螺山公园,我们来到了弥渡县图书馆。
弥渡县图书馆是基于弥渡文庙来改造扩建的,飞檐曲张、雕梁画栋,堪称一座古色古香、木韵芳华的“新中式”图书馆。县图书馆馆长李正美老师热情迎接了实践团一行,她为大家详细讲述了弥渡县图书馆的建馆历程和办馆特色。特别是针对弥渡文庙,李馆长谈及了许多关于孔子和儒家文化在弥渡的风雅逸事。
游毕图书馆,实践团欣然信步,来到了县文化馆。文化馆是传统白族民居的四方院落,县非遗文化中心主任、文化馆馆长张松麟老师引导同学们有序进入馆厅,随之映入眼帘的就是弥渡县满墙的荣誉称号和琳琅满目的多彩“花灯”。张馆长就“中国民歌之乡”“中国花灯之乡”等称号做了翔实且生动的介绍,特别是就素有“东方小夜曲”之称的《小河淌水》和“云南四大花灯”之一的“弥渡花灯”作了近乎“地毯式”的讲解。徜徉在花灯的海洋里,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弥渡文化追寻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弥渡县城市会客厅。据讲解员介绍,会客厅改造自弥渡旧机电厂,做到了历史、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会客厅明亮大气,展台展物涵盖了弥渡县行政区划、城市规划、水利交通以及人文风物等方方面面,可谓是一本了解弥渡、读懂弥渡的“百科全书”。

2022级汉语预备班 缅甸留学生 张兴勇
今天是七月三号,我们来到了弥渡。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城市会客厅。每一个地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图书馆,用木材建造的古风图书馆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因为它的样子很像我家乡的建筑风格。我还认识了弥渡的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就是《小河淌水》,其他还有《十大姐》和《弥渡山歌》等。整个上午,我们都在四处参观学习,虽然走得很累,但这次经历是非常值得的。

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班 越南留学生 梁青云
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弥渡有一首民歌叫做《小河淌水》,但是今天来到弥渡后发现这个地方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小河淌水》的影子。它已经不仅只是一首民歌了,它更是弥渡人的骄傲。今天听到了弥渡的老师现场演唱的《小河淌水》,我感觉和我之前在网上听的有点不一样。在网上听的时候我的眼前是月亮、是思念、是山下的小河淌水慢悠悠,而在现场听弥渡人唱这首歌时,我的心里感受到的是弥渡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班 缅甸留学生 黄丽芳
今天我们来到了弥渡。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弥渡人的传统美食——弥渡卷蹄。弥渡卷蹄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源于中国的明代嘉靖年间。弥渡卷蹄皮质透明、色泽红白分明、冷热皆宜、食之不腻,确实是一道非常好吃的传统美食。我们继续参观了弥渡县文化馆,文化馆的老师仔细地给我们讲解了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特色表演,然后又继续介绍了弥渡花灯的扎纸技艺。第一天就在满满的收获中顺利结束啦。
实践团一日行游四馆,不知不觉间就跨越了弥渡县千百年的发展历程。相信通过今天的参观,实践团成员都能够对弥渡文化建立起比较全面的了解。
至于如何展现一个更加立体美丽的弥渡,如何讲好更多生动美好的弥渡故事......
——我们,未完待续!
责编:杨 莉
签发:范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