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非遗魅力
弘扬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弥渡作为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每一个乡镇与村落都蕴藏着无数的民间高手和能工巧匠,有的现已被评为县级、州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7月6日,为了能够让中外大学生对非遗文化和“工匠精神”有更多亲身体会,实践团继续深入密祉、分队入户走访,就“弥渡花灯”和“弥渡刺绣”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面地调查和体验。此外,为走进中医文化,实践团一行结束密祉之行后,还去到了弥渡县中医院,近距离感受了中医文化的魅力。
扎花灯一扎过半百
跳花灯一跳几十年



家住密祉镇永和村的王海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弥渡花灯纸扎技艺传承人,他用30年的自学摸索,让一盏盏花灯不但成为演绎道具,更成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7月5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去往了王海富老师的家中,面对面看老师亲手制作花灯、跟着老师制作花灯并倾听了老师讲述记忆中关于他的“花灯”故事。
走进王海富家小院,院子里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花儿绽放。
扎花灯是一门传统手艺。备料、破篾、扎灯、裱灯,王老师依次为大家做了示范。“扎得不牢容易散架,裱灯还要有绘画、书法基础,都是技术活。”王老师对大家说,扎花灯是一门看着容易,做起来却非常考验人的手艺。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扎花灯,二十岁左右出师,距今已经坚持近四十年了。实践团成员跃跃欲试,王老师做完示范后,大家两人成组,说着便尝试着做了起来。
实践团成员杨建美问王老师,日复一日地重复做花灯会不会感觉太枯燥。王老师不紧不慢地回答:“克服枯燥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创新。龙灯、狮灯、彩船等数十种花灯我都能做,每天变着花样来,何谈枯燥无聊呢!”在座的实践团成员无一不被王老师这番话所感动。来自缅甸的留学生黄丽芳同学说:“刚刚来到王老师的院子里,我就看到房梁上挂了好多漂亮精美的花灯。当我亲自动手学做花灯以后,我才发觉做一个花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要学习王老师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制作花灯的过程漫长却充满了快乐。时间已过半晌,大家互相配合,一个个漂亮别致的花灯次第成型。
入户调研
7月6日上午,实践团分成两队走入文盛街和永和村,同当地的老人、长者亲切交谈。景区讲解员李美兰老师为了让大家在走访中有更多收获,带领其中一队同学来到了张禹龙老师一家。据李老师介绍,张禹龙夫妇是村里跳了四十多年花灯的“名角儿”。贸然来到张老师家后,他感到十分惊喜,欣然将跳花灯的花扇道具、服饰以及音响设备都拿了出来。在张禹龙夫妇的教导下,一行人就在院子里跳起了花灯。其中,来自缅甸的留学生张小伟同学还穿上了花灯戏服,扮演花灯戏中的一个喜剧人物“老打岔”,他动作舞姿滑稽有趣,引得大家阵阵欢笑。跳完花灯后,张禹龙夫妇才对我们讲述:他们一家老小都喜欢在农闲或团聚时跳花灯、跳广场舞,身子动起来了,人也越跳越年轻。
通过亲自参与制作花灯,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那是王海富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热爱、推陈出新和精益求精;通过亲自参与跳花灯,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密祉人民对唱花灯、跳花灯的喜爱,以及当地老百姓面对生活时积极乐观、开朗健康的心理状态。“十个密祉人,九个会唱灯”,这次入户走访是实践团体验非遗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为生动的一课。



另一队同学在探访古朴的密祉村庄时,有幸遇见了81岁的李秀莲老人。作为刺绣艺术的传承人,她的一生都与针线为伴,将工匠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面对镜头,李秀莲老人眼神坚定地说:“能不能把事做好看能力,但我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技艺的自信,更是对刺绣艺术深沉的热爱与尊重。谈及她家中精美绝伦的作品,她轻轻叹息:“如果东西都卖了,别人来了看什么?”言语间透露出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忧虑与期盼,希望更多人能欣赏到这份匠心独运的美丽。

(李秀莲老人的刺绣作品)
一缕药香飘散世界
千年国粹跨越古今
7月6日下午,实践团在罗克华副院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弥渡县中医院。罗院长介绍了一系列中医院的科室设施以及一些中医技术,最后还为大家现场诊疗,让实践团成员感受深刻、受益良多。
刚一进门,实践团成员就收到了医院为大家准备的中药香囊,中药香气十分独特,倍感心旷神怡。随后,罗院长带领实践团参观了中医浮雕、煮药设施和康复中心等,还请来了主治医师王石春老师介绍了“小儿推拿”的部分要领和神奇功效。



一路参观,实践团遇到了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李伟坤。他欣然为大家教授了“八段锦”健体操的动作。实践团成员认真学习,细细感受身体的拉伸与变化。据李主任介绍,八段锦“祛病健身,效果极好;编排精致,动作完美”,是养生的不二之选。同时,来自泰国的留学生杨雅东同学还分享了八段锦与泰国瑜伽的异同,让大家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最后,罗院长和李主任带领实践团一起体验了“冬病夏治三伏贴”,为实践团成员临场把脉,并给出养生建议,切切实实将中医文化有效传播给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和学生,大家对罗院长的热情讲解和悉心教导表达了真挚的谢意。相信此行之后,中医文化的巨大价值和精神内涵必定会深深地埋藏在每一位实践团成员的心中。


今日心得
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班中国学生
孔得锦
弥渡有谚:“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才进弥渡坝,处处锣鼓声”。小暑之际,我们来到了密祉花灯队队长张禹龙老师的家中。老师们言传身教,我们则手持花灯扇、成对学跳花灯戏。在节奏欢快的伴奏下,快乐与汗水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文画卷。这既是体力的锻炼,更是心灵的愉悦。我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弥渡花灯的魅力所在。
小暑时节,我们踏进弥渡县中医医院,学习中医的智慧。弥渡中医医院深植民间,以实际出发,为民众的健康护航。在这里,我们不仅见证了传统汤剂的蒸煮与袋装,还有结合中医优秀精华和现代制药技术的颗粒剂。讲解老师以生动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感受到小儿推拿的神奇,学习了虚、实症的精妙,体悟到了中医的深邃魅力,这是一次心灵与知识的双重收获。
2023级预备班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
艾提娜
今天特别高兴,我们去了李秀莲奶奶家看到了她做的绣花鞋,非常漂亮,我很喜欢。这次来到弥渡密祉,我认识了很多像李秀莲奶奶这样的手工业者,他们保持热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回到家乡以后,我要穿着绣花鞋向我的家人和朋友展示。
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班缅甸留学生
黄丽芳
今天在密祉我们跟很多当地村民进行了交流。在拜访李秀莲老师家的时候,我感叹于她的手工艺作品物美价廉,她还跟我介绍了鸟最难绣的就是它的嘴。李奶奶是从12岁就开始自学绣花,我对她的坚持感到不可思议。
中国的绣花工艺和缅甸的金线绣工艺很相似。其中有一个区别就是缅甸人经常用到金线。通过今天的实践,我还知道了中国和缅甸手工艺之间的区别,跨文化知识也增长了。
责编:杨 莉
签发:范晓梅